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(面授/在線),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↓
《我愛這土地》全解-初中九年級語文!《我愛這土地》的作者是艾青。艾青,原名蔣正涵,字養(yǎng)源,號海澄,筆名還有莪伽、克阿、納雍、林壁等。浙江金華人。著有詩集《大堰河》、《北方》、《向太陽》、《歸來的歌》等,論文集有《詩論》、《艾青談詩》等。下面給大家介紹《我愛這土地》全解-初中九年級語文!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!
《我愛這土地》全解-初中九年級語文
整體把握
艾青是土地的歌者,“土地”是他詩中出現(xiàn)較多的兩個意象之一(另一個是“太陽”)。“土地”象征著生他養(yǎng)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。對“土地”的熱愛,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。
《我愛這土地》作于1938年11月,其時正值國難當頭,飽經(jīng)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的踐踏。作為詩人的艾青,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,并成為時代的“吹號者”。他說他“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、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”。
“假如我是一只鳥”,全詩以這樣一個出人意料的假設開頭,使讀者不禁發(fā)出疑問,“鳥”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頌的“土地”有著什么樣的聯(lián)系呢?
作者對此作出了闡釋。
“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”。在炮火連天、國運危急的時刻,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也要奮力抗爭,用自己的歌喉發(fā)出不屈的聲音。這使人聯(lián)想到“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”。“嘶啞的喉嚨”,讓我們看到這是一只飽受磨難的鳥,它的歌聲,是用整個生命發(fā)出的。
下面四行詩,分別描述了鳥兒歌唱的四個對象:土地、河流、風、黎明,它們的核心是“土地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作者在這四個對象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。
“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”,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。
“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”,土地上的河流,像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涌奔流。
“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”,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,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。
“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”,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,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。
“然后我死了/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”,小鳥活著時,傾盡全力為土地而歌唱,死后,又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,連羽毛都與土地融為一體。
在詩的第二節(jié),作者筆鋒一轉(zhuǎn),由上文對歌唱者動態(tài)的描述,轉(zhuǎn)而對“我”進行了一個近鏡頭的特寫。這是以設問的方式進行的。“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”,“眼里常含淚水”這樣一個靜態(tài)的特寫,表現(xiàn)了悲憤痛苦的情感恒久縈繞于“我”的心中。“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”,目睹山河破碎、人民涂炭的現(xiàn)實,對祖國愛得愈深,心中的痛苦也愈強烈。
較后兩句是全詩的精華,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,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較真摯的愛的表白。這種愛刻骨銘心,至死不渝,不僅來自詩人內(nèi)心深處,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。艾青以這兩句詩,抒發(fā)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。
請點擊下載附件 | |||
|
點擊下載試題:《我愛這土地》全解.rar |
《我愛這土地》全解-初中九年級語文!為大家介紹好了,如果大家還有什么問題的話,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:4000-121-121!有專業(yè)的老師為您解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