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(面授/在線),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↓
北京市第九中學:藝術培養(yǎng) 興趣課堂!舒乙先生說:這是個了不起的地方,短短一個山口,有一條古道,有北京市第九中學,出過不少老師和名徒,有一座法海寺,法海寺里有聞名世界的明代佛教壁畫;還有一座承恩寺,完整保存著明代皇家壁畫……這個“了不起”的地方就是石景山區(qū)的模式口大街,九中就在這條街上,學校北門正對著承恩寺,在建校初期相當長的時間里,學校曾把法海寺、承恩寺和旁邊的關帝廟當作校舍用。
歷史的沉淀與藝術的熏陶,使這所學校散發(fā)著別樣光芒。作為石景山區(qū)一所北京市級示范高中校,九中是區(qū)招生大戶,學員人數占全區(qū)總人數三分之一以上,高考學員100%升入高等院校,重點大學70%以上。
校長林樂光說,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僅局限在文化成績上,而要適應未來發(fā)展的需求,培養(yǎng)有抱負、有擔當、有品位的現代公民。在這里,孩子有更多的選擇。
藝術培養(yǎng) 滲入孩子心間
今年2月,學校金帆藝術團的孩子們帶著幾支別具民族特色的舞蹈,走進了墨爾本的伊麗莎白·默多克音樂廳。
成立于1987年的九中金帆藝術團是一塊金燦燦的招牌,成員都是經過千挑萬選出來的民族舞好苗子。團里的孩子們每年都有走進世界先進藝術中心表演的機會。曾在肯尼迪藝術中心做了專場表演的藝術團成員開玩笑說:“感覺自己很牛,因為一些有名的國際藝術家都不一定有機會在這兒專場演出。”在金帆藝術團的基礎上,學校又組建了合唱團、開設了國戲班,在北京市也赫赫有名。
學校對每名孩子的藝術素養(yǎng)都有要求。原本學校的舞蹈課是給特長生開設的,從2014年開始,舞蹈課慢慢向所有孩子開放。每個年級都有幾個班每周有一節(jié)舞蹈課。除了學校藝術教育,校長林樂光還經常要求孩子去聽音樂會、看畫展。
為何對藝術教育如此熱衷?林樂光說,只有讓孩子去感受藝術氛圍才能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(yǎng)。“為什么要學藝術?為什么要學舞蹈?”林樂光認為,藝術教育的主要意義在于能讓孩子理解美、發(fā)現美、創(chuàng)造美。
關于孩子的未來,學校通過整體規(guī)劃設計,希望孩子的出口分三個方向。一是考取專業(yè)院校,二是以特長生的身份,通過自主招生進入相關院校和專業(yè),三是參加普通高考。
興趣課堂 孕育創(chuàng)新靈感
“懸浮的秘密”、“DNA生命的螺旋,破案的利器”是貼在實驗室門上的孩子研究課題。高中部有5個開放實驗室,分別是物理學科的FEEL實驗室、數學學科的DOES實驗室、藝術學科的DESIGN實驗室、生物學科的TRY實驗室和化學學科的EASY實驗室。在這些實驗室里,孩子可以自己設計課題,也有很多孩子的創(chuàng)造靈感從實驗室里轉化成果實。高三孩子周希博發(fā)明了“燃氣灶無人看守報警斷氣裝置”,讓無人看守做飯做菜也能變得安全放心。
“不怕孩子亂動實驗設備,”校長林樂光說,“實踐的課堂對他們不上鎖。”不僅如此,學校還盡心呵護著孩子們的學科興趣。高二孩子武泳鑫從小就對天文有濃厚興趣,他跟學校申請要一臺天文望遠鏡,沒想到學校立刻同意了他的請求。在他的帶動下,很多孩子都愛上了天文。
讓孩子們自覺地愛上科學,是老師們愿意看到的。在學校實驗樓里,每一層都像一個小博物館:太陽能發(fā)電小屋、石油運輸船的模型、各種珍奇礦石擺放在玻璃展柜里。孩子上完生物課,出門就可以看見野雞、猴類、穿山甲、禿鷲、貓頭鷹等各種動物標本;走出物理實驗室,就可以看到機器人模型等各種孩子或老師的“研究成果”。校辦老師荀夢圓介紹,廊道課程是九中的特色之一,也被稱為隱性課程,是學校育人的一部分。“通過廊道展示,對孩子進行無聲教育”,既可以幫助孩子消化課上內容,也對他們正在進行的實驗有所啟發(fā)。學校南樓還設有傳統文化廊道展示,有老師創(chuàng)作的書法、工筆畫、攝影等作品。
初中部直接將書架擺在樓道里,成為“開放圖書館”,由幾名孩子負責管理。“書放在孩子身邊,伸手可及的地方才是閱讀。”林樂光說。
學校在選修課和活動上力求尊重每名孩子的個性。棒球、綾球、手工、烹飪、茶藝……加起來80多門選修課及研究性學習小組、數十個孩子社團,孩子可以“任性”選擇。各類社團有學校組織的新聞、非遺、廣播、模聯等,也有孩子自發(fā)組織的動漫、電影欣賞、音樂小鎮(zhèn)等。
體育傳統 激發(fā)青春活力
從北門進入學校,一邊是操場,一邊是教學樓。每到課間,所有孩子一起到操場跑操,跟著音樂,踩著鼓點,喊著口號。“隊形是九中的九字,兩隊相向而跑,從高處看很壯觀。”林樂光說,這些變化讓孩子喜歡動了,且整個九中教育集團的孩子課間都是這樣。九中不斷思考新運動方式,讓枯燥的運動變得生動起來,激發(fā)孩子動力。
九中是體育傳統校,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培養(yǎng)出許多知名運動員,當時的國家籃球隊男隊隊長劉建立、女隊隊長劉建設都出自九中。到了八十年代,田徑成為學校的特長,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
九中是北京20多所體育特色校之一,也一直是優(yōu)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,同時擁有高水平體育運動隊。學校運動隊每年參加市區(qū)各類比賽,都取得不錯的名次。高二孩子劉紫萱2014年參加在澳大利亞舉行的世界兒童田徑運動會,跳出了1.75米的好成績,獲女子跳高。2015年,她參加在廈門舉行的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,與眾多專業(yè)選手競爭,拿到了銀牌,受到很多人的關注。
九中田徑隊迄今已向國家輸送了100多名專業(yè)運動員。曾經的“戰(zhàn)神”籃球隊是CUBA中國大孩子籃球人才培養(yǎng)基地。
學科滲透 一堂課多人講
一節(jié)關于“霧霾”的課,6位老師一起講。數學老師帶著孩子利用統計得出“冬、春季節(jié)霧霾頻發(fā)”,地理老師再讓孩子從地理、工業(yè)角度分析原因,語文老師講“霧”、“霾”兩字的意思,生物老師帶孩子看霧霾對身體的影響,化學老師負責主課,組織孩子做清理霧霾的裝置,通用技術老師還會幫助孩子進行裝置的切割。
林樂光說,“知識不能單純地分為物理、化學、生物,我提倡孩子在認識事物時,盡量從不同角度看,同樣也能提高課堂效率。”學校目前已開設10余節(jié)這樣的課程,學科融合很好,但難度很大,不過孩子很有興趣,老師協同備課,也激發(fā)了他們的創(chuàng)意,對老師也是全學科能力的培養(yǎng)。
不同學科不僅橫向融合,同一個知識點還有縱向課程垂直整合、階梯遞進。物理、化學、生物3個學科分別依托知識點“光”、“水”、“生物與環(huán)境”進行小學、初中、高中跨學段整合。課程充分尊重孩子的思維發(fā)展規(guī)律,讓孩子完成從“以形象思維為主”到“以抽象思維為主”的過渡,從“簡單實驗操作”到“在老師指導下設計實驗”,再到“獨立設計實驗”的階梯遞進。
學校將師資打通,不斷向初中部輸入高中原有師資,逐漸改善初中部教師結構。學校還逐漸推進直接派老師到對口小學打通課程,深入到小學抓高年級教學,通過九中優(yōu)秀的高中資源帶動初中、小學發(fā)展,同時培養(yǎng)優(yōu)秀生源。九中的初中課程可以和對口小學打通,小學五、六年級的孩子可以聽到初中老師的講課和講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