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(面授/在線),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↓
依據(jù)南京招考招生日程安排,今天是各科試題評閱工作收尾的日子。從今年南京各科考卷的功課特點來看,幾乎都傳達出了一個明確的訊息,那就是越來越注重聯(lián)系實際生活。在“大語文學習”觀日益得到社會認可的當今,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更多地融入現(xiàn)實生活場景?相關人士認為,南京中考為語文課堂教學帶來兩種啟示:語文教學應更加貼近生活,要善于創(chuàng)造生活情境引導孩子活學活用。
考卷明確傳達“生活即語文”理念
A
早在中考尚未結束的時候,記者就采訪了不少南京的中考考生,考生普遍反映今年的語文試題讓人感到意外:一是題型很活,考了不少課外的東西;二是生活化的場景增多了,這讓考生在感覺上親近了不少。詳細來說,今年的考卷在試題選材和出題思路方面,都傳達出了強烈的生活情趣。如在選擇題部分的第四小題,要求從四個選項中選出有語病的一項,四個選項就分別涉及到了“嫦娥二號”升空、食品安全問題、富春山居圖特展、南京市開通網(wǎng)絡微博城市廣場等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事件。此外,現(xiàn)代文閱讀《雪地烤紅薯》一文,則重在引導孩子懂得感悟生活。而作文題“也是一堂語文課”,則引導孩子要懂得在生活中學習,將“生活處處有語文”思想傳達得更加明確。
南京中華中學呂莉老師分析認為,今年語文試題的核心理念,就在于提倡孩子關心社會,關注生活,在生活中學語文,用語文,并由此樹立“大語文學習”的意識,感悟并體會多元化語文學習的樂趣,從而激發(fā)熱愛語文的情感。而南京市先進中學的朱剛老師則站在課堂教學的角度分析認為,整份試題可以拓展語文教學空間,豐富了語文教學方式;對于推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朝向關注生活方向,具有積極的導向意義。
教學要貼近生活更要創(chuàng)造情境
“多年來,各地相關人士學者都在呼吁大力推進語文生活化教學,將語文課堂的教學與生活實際更加緊密地聯(lián)系在一起,但是老實說,這施行起來并不容易。”南京市秦淮區(qū)某民辦中學的一位語文老師向記者直言,推進語文教孩子活化,很多中學依然存在著疑難,其中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,不能真正營造出利于孩子學習語文的生活情境,僅僅被動地通過課本來“掃描”生活,顯得本末倒置了。
這位老師舉例說,將教科書中的課文與生活相聯(lián)系來進行教學,這是很多老師都能做到的。如在學習朱自清《背影》的課文時,老師完全可以通過讓孩子回憶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與父母親人之間的感動瞬間,來體會親情的溫暖和博大,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。但是這只是語文教孩子活化的一個方面,真正想要引導孩子加深對語文學習與生活間緊密關系的認識,還應該積極創(chuàng)造情境,讓孩子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學習語文,這是很難做到的。
“我們學校引導孩子學習語文的總體思路就是,營造一種生活中處處皆是語文的教學理念,讓孩子在生活化的場景中領悟到語文的學習內(nèi)涵。”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初中的校園里,已經(jīng)形成了獨特的語文學習文化,該校教研科負責人薛城向記者介紹了該校創(chuàng)造獨特語文情境的做法:在校園內(nèi)引導老師和孩子一起辦報,交流分享學習心得,討論先進經(jīng)驗。在課余生活中,總是引導孩子去發(fā)現(xiàn)美和善,鼓舞他們拿起筆去寫,甚至編排演舞臺劇,去抒發(fā)情感。而尤為出彩的做法是,讓全校師生在每天清晨進入校園時,都能聽到廣播中的名著朗誦,至少20分鐘,讓孩子們沉浸在“文學的海洋”。
相關人士:要引導孩子在生活中應用語文
C
“語文教學引導孩子關注生活,以及在生活中進行教學,都只是加深語文學習效果的手段,我們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學習語文的初衷,那就是在生活中應用語文。”一位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理論研究的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,作為一門基礎學科,語文在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和培養(yǎng)孩子良好品德等方面,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。語文教學除了要著力于提高孩子的語言和文學素養(yǎng),還應該盡可能地培養(yǎng)孩子應用語文的能力,并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學會做人。
該相關人士認為,從孩子的人格發(fā)展來說,“學做人”比“學知識”更重要。因此,在課堂教學中,教師還應善于利用教學對孩子進行待人接物、為人處世的生活教育,幫助孩子養(yǎng)成良好的行為習慣。比如現(xiàn)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,習慣以自我為中心,遇事斤斤計較。這樣在語文教學中,老師就應當通過一些有趣而生活化的故事,來闡述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人格操守,讓孩子在學習課文的同時,也得到人格上的磨練和培養(yǎng)。
而從作為工具的屬性來看,學校在語文教學中不妨加強應用文體的使用訓練。如讓孩子用新聞文體記敘身邊的新鮮事兒,用文言文和古典詩詞寫作文,用戲劇體寫童話等等。“總之,要善于將遠離生活的文章和課文盡可能地牽引到日常生活事例上來,引導孩子活學活用。”